2017年3月13日星期一

【专栏】宋石男:台湾政治转型小史

2016-03-18 宋石男 中国企业家杂志

蒋经国的包容,让国民党内不少保守派大佬不满,有人向宋楚瑜抱怨说:“经国太软弱了,他应该像他爸爸一样,把反对人士都丢到海里去。”

1970年代以降,台湾被联合国驱逐,而日本、美国等国家又先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台湾面临严重的国际孤立,仿佛亚细亚的孤儿。蒋经国对此的应对,是推行缓慢的民主改革、起用本省精英以及力行经济建设。然而,反对派的声音与行动,却越来越炽热了。反对派——党外人士与党国的冲撞,越来越强烈,终于酿成美丽岛事件。

美丽岛事件后,党外人士走上更激进的政治反对道路,开始筹划真正组党。在谢长廷等人的推动下,1983年“党外选举后援会”成立,稍后“党外公共政策研究会”也成立。1986年1月,“党外公共政策研究会”宣布将在各地建立支部,这实质上近似于组党宣言。

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圆山饭店,党外人士举行“党外选举后援会”的候选人推荐大会,忽然即席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也就是民进党。自此,民进党正式登上日益开放的台湾政治舞台。而这种开放,是党外人士的不断冲撞及蒋经国在审时度势下的包容而酿成的。

党外人士宣布组建民进党后,蒋经国并未镇压,而是说出了那段著名的话:“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过去的国民党太骄傲、太自负了,现在起,不能再跟从前一样。”

蒋经国的包容,让国民党内不少保守派大佬不满,有人向宋楚瑜抱怨说:“经国太软弱了,他应该像他爸爸一样,把反对人士都丢到海里去。”

可是蒋经国此时已经决心让反对运动合法化,他对多年的追随者蒋彦士说:“使用权力很容易,难却难在什么时候不去用它。”

10月15日,在国民党中常委会上,蒋经国促使与会者同意一份政治革新提案:1、制订新的《国家安全法》,取代动员戡乱临时条款;2、修正《人民团体法》;3、修正《选举罢免法》。这三项措施被称作自由化三法,其核心是解除戒严、开放党禁,以及选举改革。

接下来的一年,全世界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一些大事,显示出独裁者的日子正变得越来越窘困。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会谈后,冷战高速退潮,苏联声明希望从阿富汗撤军,而其国内的政治自由化也正在启动。南韩方面,学生示威与工人罢工,促使全斗焕的军事独裁政权不得不将权力和平移交给民主政府。

时代、环境、潮流确实在变。蒋经国及其心腹李焕等人认为,国民党的政党架构已经不合时代需求。

1987年7月,《国家安全法》制订公布,解除了长达38年的台湾戒严。两年后,人民团体法与选举罢免法也制订公布,不过这时蒋经国已经去世一年多了。

去世前,蒋经国除了解除戒严、开放党禁,还做了件大事,那就是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

1949年国民党迁台后,台湾一直以“反攻大陆”为基本政策或名义上的基本政策,禁止台湾人赴往大陆。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后,台湾当局旋即对中国大陆采取“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台湾人民仍不能直接去往大陆,无论探亲、经商或旅行。

1987年5月,“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正式成立,直接挑战国民党权威。促进会成员身穿写着“想家”字样的上衣,在街头发送“骨肉隔绝四十年”的传单,甚至举办数万人集会。

1987年9月,蒋经国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宣布将开放大陆探亲,开启两岸交流之门。不过,蒋经国仍坚持动员戡乱体制,声称开放探亲只是人道措施,属于民间私人行为,“三不政策”不变。

1988年1月1日,蒋经国又指示正式结束对报纸的禁令,也即限证(报纸数量维持在29家)与限张(每期报纸版面不能超过3张)的禁令。报禁一开,就有200多家新出版物向政府申请登记,其中多数都对国民党及其领导人持激烈批评立场。

解除报禁十多天后的1988年1月13日下午,蒋经国去世。

在去世前几年,蒋经国取缔了支持特务统治的刘少康办公室,又将自己一手提拔的情治系统首脑王升贬黜,发配到巴拉圭当“大使”,这可能是他能想到的安置王升的最远之地了。让他下这个决心的是1981年的陈文成案与1984年的江南案。

陈文成是美国卡内基大学的教授,支持在美国的台独运动,还为美丽岛杂志提供资金,1981年他回台湾探亲,遭警备总部传讯,其后尸体离奇出现在台湾大学校内,多处骨折与内脏出血。此案未能破获。

江南是美籍华人作家,1984年在洛杉矶住所被台湾黑帮刺杀,直接操办者是台湾竹联帮老大陈启礼。江南写作出版了对蒋经国多有批评贬斥的《蒋经国传》,据说还要写《吴国桢传》、《孙立人传》,这两位可都是蒋氏政权不待见的国民党前高层人物。有学者称台湾情治部门曾给江南一笔款项,要求他不出版蒋经国传,江南收了钱,但仍出版该书,于是动了杀机。还有学者指控说,江南案的幕后主使是蒋经国的次子蒋孝武。

这两个案件,尤其后者,让蒋经国承受了来自美国政府的巨大压力,也饱受台湾本土舆论激烈抨击。他也许正是从此时下了整肃台湾情治部门的决心。在蒋经国主政时代,尽管也有政治迫害,但极少处决政治犯,他也屡次下令不要对群众开枪。

正如传记作家陶涵所言,蒋经国性格复杂,在他身上既有传统的王朝政治特征,也有朴素的苏联共产主义的左派气息,同时又混杂着美式民主的观念以及台湾本土经验的启发。

无论如何,台湾的威权政治转型确实是在蒋经国任期内启动的,不论小蒋是被动还是主动迎接这一巨变。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没有从《自由中国》到《美丽岛》杂志为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努力奋斗,很可能就没有报禁的开放;如果没有从新党运动到党外运动为政治自由与政治权利的前赴后继,很可能就没有党禁的开放与选举改革;如果没有老兵们的公开宣示悲情与集会抗争,也未必有大陆探亲开放。个体自由和权利从来都是争来的,而不是等统治者施恩能等来的。

进一步说,蒋经国也只是部分启动了政治自由化,未能完成民主转型。他的“自由三法”,国安法、人民团体法、选举罢免法,虽然开放党禁、解除戒严,但仍然保留了动员戡乱体制。因此,蒋经国开启的政治自由化进程,仍是有限制的、保守的。台湾民主化转型的初步完成,是在李登辉手中。

李登辉是第一个担任国民党党魁的台湾本省人,也是第一个担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本省人。他惯于搞平衡,继任后先赢得党内“二月政争”的胜利,又成功化解“三月学运”的危机。此后用六年时间,李登辉主持三次修宪,成功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实现各级民意代表的全面选举,以及“总统”直选。

1996年5月20日,这一天正好是陈诚在47年前宣布台湾正式实施戒严的日子,李登辉作为台湾地区第一位直选的最高领导人,在就职演说中说:“今日2130万同胞正式进入主权在民的新时代”。通常认为,台湾的现代民主体制就在这天确立。当然,它是否能妥善运转,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400年来,台湾被荷兰人统治,被郑氏政权统治,被满清王朝统治,被日本殖民统治,被国民党威权统治,终于在蒋经国主政末期启动自由化,并在李登辉主政时期初步完成政改与民主转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