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3日星期六

天量粉丝力挺卢克文,你是否感到悲观?

 醒华君 醒华社 昨天


01

由卢克文及其《香港问题与世界真相》引发的争议,在社交媒体上似乎仍然没有平息的迹象。

卢克文已经删除了那篇很多人认为经不起推敲的探讨世界真相的文章。但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带来的巨大激荡,已经多少暴露出了我们身处的现实的真相。

这种真相就是,撕裂。这是一个撕裂的社会。

一方面,卢克文遭到了不少他嘴里的“公知”的批评,这样的批评文章在朋友圈里广泛接力转发,在一些关心时政的微信群里,卢克文也成了一个巨大的话题,人们在对他的讨论中形成了更多共识。

另一方面,卢克文就此在自己的公号里推出了《说句心里话》进行“正式回应”。这篇短文推出不久后阅读量迅速10+,截止我写作此文时止,点赞数近2万,打赏量近8千人次——这样的打赏量,已经与那篇阅读量近千万、点赞10+的《香港问题与世界真相》相当。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卢克文的庞大粉丝,在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力挺卢克文,或者更准确地说,力挺卢克文的文章所表达的价值观。

这样的数据,或者说,这样的“示威”,可能会令卢克文的批评者感到沮丧。当然,也会令卢克文倍受鼓舞。毕竟,他以一抵十,舌战群雄,从数据上看,他无疑胜利了。

这是一种活生生的社会认知的撕裂图景。


02


这样的图景甚至消弥了争论本身的意义。都说真理越辩越明,但这句话未必适用于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持不同意见者来说,要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上形成共识太难了。

当批评卢克文的人在同仇敌忾、彼此打气的时候,卢克文的粉丝们不也同样如此?两个群体的人,似乎站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广场上,向自己人呼喊。这样的声音,不会为对方听见,因为很多人已经为自己设置了隔音墙。

如果不能说服对方阵营的人,这样的争论就变成了各说各话。

事实上,批评卢克文的文章中,虽然有些流于情绪,但有些文章确实考据扎实、客观冷静、允撅执中。这样的文章,更应该给卢克文的粉丝们看看,但是,被卢那套宏大叙事所吸引的他们,难以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它,甚至,这样的文章会为他们自动屏蔽。

照我看来,卢克文的反击其实自曝其短,他在《说句心里话》中谈到他的心路历程时写道,“我十几二十岁也非常愤青,我思想的转变,是在今年回湖南乡下时,问一个农妇她的新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那农妇十分骄傲的伸出三根手指,说政府拆了她老旧房子,给了她三十万,那一刻,我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我童年时的湖南农村实在太艰苦了,我不知道现在进步已经这么大了……”

一个只要没有生活在真空中的人,就会明白他举的这个例子实在太苍白,没有什么说服力可言。我当然相信他举的这个例子是真的,这也是一种无须否定的客观进步。但是,拆迁是我们生活中的高频词啊,那么多血淋淋的强拆新闻难道没有一桩能进入他的视线?没能让他震撼反而是农妇骄傲的三根手指让他震撼?

我来说说我的震撼吧。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家后,发现家里已成一片废墟,爸爸妈妈也不知去了哪里。他无处可去,只好一边趴在废墟的门板上写作业,一边等爸爸妈妈回来——据说,一个与拆迁工作有关的基层官员在看了这张新闻照片后掩面而泣,决定申请调离岗位,再也不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这位官员的思想转变,肯定比卢克文的思想转变来得更真实。


03

判断一些事情,不需要高深的道理,常识、常情、常理就足够。

但是,常识、常情、常理恰恰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稀缺品。一些将自己限定在宏大语境里的人,满脑子里塞满国家、民族、崛起等大词却容不下一个个体生命尊严的人,已经失去了分辨荒诞的能力。问题是,他们的心智愈退化,反而越觉得自己真理在握。

不久前,一个据说有上千万粉丝的微博大V发布了一条微博,说美国人来中国偷我们自主研发的电子芯片,在上海机场被截获,这些芯片市场价值达3400万元。微博最后还不忘来一句——这些美国间谍被抓了现行后,美国官方立刻声明,这只是个人行为,问题是,有人信么?

问题是,这样的并不高明的杜撰出来的故事,还真有很多人信了。其实,芯片的价值不在成品,而是生产流程、研发过程,如果偷几块芯片就管用的话,我们还要花那么大力气自主研发芯片干什么呢?且不说,微博所配图片与芯片毫无关系,是中国代购在上海机场被抓的场景。

想想也是,如此猛料倘若为真,首先激动的应该是环球时报,哪轮到个人微博来承包这样的“独家新闻”,乃至独家承包了美国的官方声明。

如此低端的假故事令那么多人信以为真、热血沸腾,使我突然想起了,朝鲜曾经制作了一个宣传片,说美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喝雪水、住帐篷,排队领取朝鲜的救济物资。这样的宣传片我们听来当然是笑料,但朝鲜民众看了后会不会同样信以为真、热血沸腾?

也许,我们与该国民众,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举目四顾,漫山遍野,都是类似这样的韭菜。


04


有网友总结说,不是卢克文培养了这些韭菜,而是众多韭菜成就了卢克文。

这样的定义也适用于周小平、占豪等贩卖爱国生意的人。这是他们的基本盘。当然,时间拉长一点看,因“爱国”而改变命运的人,还可以开一个长长的名单。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到北大讲演时,北大中文系女生马楠当面反驳克林顿,痛斥美国的人权状况恶劣,一时名声大噪。两年后,本科毕业的她,却选择到美国留学,并嫁给了一个蓝眼睛、白皮肤的美国人。

2009年夏季,一本宣扬民族主义、反对美国霸权的书籍,名曰《中国不高兴》,热畅大江南北,引无数愤青折腰。但不久后,因此书而名利双收的作者之一,办理了美国绿卡。


说好一起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民众还沉浸在由他们点燃的情绪中,他们却已完成了“华丽转身”

05


从周小平到卢克文,他们的文章受热捧程度,可以看出这个社会普遍的阅读以及认知能力。有人说,这是最令人绝望的地方。

不过我并没有这么绝望。纸媒时代,发行量大的也往往是知音体之类的杂志,它们代表了这个社会普遍性的阅读水平。自媒体时代,只不过将其搬到了网上而已,精准收割智商税的煽情文自带流量,这很正常。更何况,在一个信息难以自由流通、存在诸多讨论禁区的时代,思想的高雅独奏盖不住广场舞的高音喇叭,也不值得太过惊讶。

悲观一点说,至少我们可以做到,改变不了潮流,但努力不被潮流所改变。

乐观一点看,决定历史走向的,从来不会是各种各样的义和团的变种,尽管他们人多势众、声势浩大。
 



传播常识,发掘真相,相信文字与思想的力量。
欢迎关注
醒华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